近年来,淮南市紧扣政治巡察定位,创新机制、强化联动,构建“巡前精准画像、巡中联动深挖、巡后闭环整改”全链条监督模式,推动巡察监督质效全面提升。
全方位“谋篇布局”,做足准备工作。坚持未巡先谋,全面收集信息,深入分析研判,为巡察工作靶向定位。广泛调取信访、公安、网信、12345热线等部门日常监督信息,系统梳理被巡察单位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结合市纪委监委联系室通报的日常监督中掌握的关键人、关键事,形成“问题预判清单”,确保监督精准发力。邀请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详细通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关注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确保巡察聚焦中心、服务大局。分类收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被巡察单位所在行业、领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相关重要政策文件、行业规范等,分模块编成政策指引,供巡察组学习,确保巡察工作有的放矢。十一届市委第九轮巡察调取相关单位信息近2万条,编印法院、检察院、公安等系统政策指引9套。
多角度“把脉会诊”,提升巡察质量。注重强化组织领导和线索研判,切实提升巡察工作质效。巡察中期,巡察办主任带队深入驻地调研指导、现场会商问题、研判线索,动态校准监督靶向。领导小组组长听取巡察中期汇报,从政治高度对问题进行精准定性,确保巡察方向不偏、重点突出。巡察撤点前,召开组办会商会,对巡察报告的政治定位、问题定性、语言表达等审核把关,邀请市纪委监委党风室、案管室以及相关纪检监察室,召开问题线索分析研判会,围绕线索深入了解情况,反映问题支撑的充分性、定性的准确性、分类的科学性等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切实提升问题线索的精准性和成案率。
深层次“靶向整改”,强化成果运用。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整改落实,扎实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采用“集中反馈和一对一反馈”模式,市委书记面对面交办巡察重点问题、市分管领导参加巡察反馈、巡察组“一对一”反馈,形成高位推动压力。对标省委巡视整改标准,建立市委巡察整改日常监督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四个维度”优化巡察整改检查评估,构建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和巡察机构共同参与的“四方会审”监督机制,审核被巡察党组织整改方案、进展情况报告等,提出修改意见1000余条,对整改“差”等次单位进行约谈。建立“整改责任链”机制,向相关主管部门同步抄送巡察发现问题清单,推动行业监管与属地整改同频共振。截至目前,十一届市委前六轮巡察整改完成率97.7%,挽回经济损失1.6亿元,收缴违纪资金432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全链条贯通监督、整改、治理环节,推动巡察工作从‘发现问题’向‘系统治理’深化,推动监督效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供坚实保障。 ”市委巡察办负责同志表示。(淮南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