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亮剑“微腐败” 守好“家底子”
来源:安徽日报 2025-11-03 08:41

我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三资”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亮剑“微腐败” 守好“家底子”

“包公连线”廉洁文化主题公交专线。(清廉合肥融媒体中心供图)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基层监督的重点。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坚决整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乡村全面振兴物质基础”。我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始终利剑高悬,保持强大攻势,一刻不停惩治腐败,织牢织密监督网,守护乡村振兴“家底子”。

数字赋能

创新监管机制

“现在盖章不仅方便,而且全程留痕,审批人对落印合规性、合法性负责,印章管理人对落印规范性负责,大家都很放心。”谈及“量子云印章”应用带来的变化,合肥市包河区淝河镇卫岗社区工作人员感慨。

“传统公章管理模式下,用章流程缺乏透明度,审批环节随意性大,容易造成公章被违规挪用、滥用等情况发生,损害群众利益,侵蚀政府公信力。”合肥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此背景下,该市纪委监委联合数据资源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本地量子科技优势,推动“量子云印章”的研发应用与试点推广。用印人通过人脸或指纹识别,发起线上申请,经审批后加盖公章,全程自动拍摄,所有信息经量子加密后上传至“政务云”保存,实现用印线上管理、全程可控、高效安全,推动基层小微权力运行更有“章法”。

“现在皖事通也能提交用章申请了,越来越方便快捷。”今年10月,在长丰县,“量子云公章”升级上线皖事通App,群众只需动动手指,即可在皖事通App内一键提交用章申请,系统智能流转、自动推送至“量子云印章”平台,实现“少跑腿、秒受理”。同时用印线上管理、线下盖章,全程可控、高效安全,让基层小微权力“尽晒阳光下”。

加快完善数字纪检监察体系建设,促进数字技术与纪检监察业务深度融合发展,既能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也是提升监督执纪执法质效、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重要途径。

淮北市纪委监委紧盯群众反映强烈、问题较为突出的安置房分配、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等领域,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创建公职人员违规参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等大数据分析模型65个,目前已接入民政、人社、住建、医保、社保等职能部门数据,产生预警信息5529条,从中发掘问题线索564件,处分248人。

枞阳县纪委监委经过数据比对,发现横埠镇某村违规发放党小组组长工资问题,立即将线索交办横埠镇纪委。目前,违规发放的3000元已退回并缴入村集体账户,相关人员受到处理处分。今年以来,该县涉及农村“三资”领域共发现问题线索246个,立案75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65人。

全省各地紧扣实际,紧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对接农业农村、财政等相关部门,依托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平台形成“数据仓库”,实现数据汇聚,加强“智慧监督”平台应用,为精准识别廉政风险、提升监督效能奠定基础。

以案促改促治

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景观塘重新发包,租金已经交至村集体账户。”近日,固镇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到连城镇浍南居委会开展回访,村民们开心地说,“现在村上的钱和东西处置越来越规范,党务村务及时公开,收支情况既能‘看得见’又能‘看得懂’,咱老百姓放心得很!”

此前,固镇县纪委监委收到职能部门移送问题线索,反映连城镇浍南居委会原党支部书记殷某某,擅自与他人签订景观塘管理合同,存在集体资产租赁合同不规范、租金收缴滞后等问题,造成村集体资产流失。经核查确认属实,最终,殷某某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农村集体“三资”是发展集体经济的物质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今年以来,全省各地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持“查、改、治”一体推进,强化监管、堵塞漏洞,切实守护村集体“家底”,推动形成常治长效。

明光市纪委监委聚焦资金分配、项目申报、项目实施、资金拨付等重点环节,紧盯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一把手”和财务、会计等重要岗位、重点人员,对贪污侵占、虚报套取、监守自盗、截留挪用等违纪违法问题一查到底、绝不手软。截至目前,查处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方面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126个,立案90人,批评教育和处理171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4人。

坚持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加强个案剖析、类案分析,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为还赌债,他贪污学校巨额公款,最终沦为阶下囚,教训极为惨痛……”日前,滁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财务室原主任李某严重违纪违法案例在全区教体系统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

案例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南谯区纪委监委组织党员干部旁听职务犯罪案件庭审,近距离了解“案中人”违纪破法,最终走上不归路的过程。紧盯频发问题,开展无职党员违法犯罪问题成因分析,督促所在单位开展法律法规专题教育。

“2016年至2024年,朱树成、周德海利用其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合周高速寿县迎河镇段工程项目建设指挥部成员等职务便利,在协助政府从事中心村项目施工、拆迁安置、土地复垦等工作中,为他人提供帮助,非法收受贿赂。”近日,经寿县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给予朱树成、周德海开除党籍处分,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查办案件不是最终目的,只有通过治理清淤、完善监督和有效思想教育才能实现标本兼治、正本清源。今年来,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充分运用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等机制,用身边案教育身边人,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果。

精准施策

守护民生期盼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深入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重点领域,补助资金发放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特别是各类补助资金发放的监督作为护航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专项监督、巡察联动等举措,不断提升监督精准性,切实守好村集体“钱袋子”。

“我的公益林补助资金前几天已经发到‘一卡通’上了,一共是932元,我听其他村民说他们这两天也都陆陆续续收到了补助资金。”面对前来走访的绩溪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金沙镇兵坑村村民冯黎明欣慰地说。

绩溪县纪委监委在开展集体公益林、天然商品林补助资金管理领域突出问题监督检查中发现,公益林补助发放不及时导致群众利益迟迟不能兑现等问题,其中金沙镇兵坑村个人天然商品林补助资金长期滞留在村集体账户问题较为突出。

绩溪县纪委监委立即督促县林业局开展实地核查,推动立行立改。如今,1.42万元公益林补助金顺利发放到兵坑村9户农户手中,并对4名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既要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又要坚持问题导向,促进资产资源保值增值。

“重新租赁后,累计每年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约18.7万元。”六安市叶集区二届区委在巡查中发现,孙岗乡超低价、超长期出租集体资源情况较为突出。该乡双塘、长岗两村2011年起将龙井水库(面积600亩)对外出租,租期20年,年租金仅3500元。区委巡察机构及时反馈、紧盯整改,推动该乡先后对松源湖水库、龙井水库、王老圩渔场等超长期、超低价合同进行终止,并通过挂网拍租对资产进行重新租赁。同时,孙岗乡举一反三,结合群腐集中整治,全面排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合同77份,其中问题合同47份,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

舒城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通过监督检查、专项巡察等方式,推动对全县39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三资”运行情况进行拉网式排查,累计核实资产总额42.80亿元,集体土地面积260.72万亩,推动整改问题合同107份,问题工程项目37个,化解债务14.8万元,增加集体收益53.54万元。修订完善《舒城县2025年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16项制度机制。该县干汊河镇龙山村高效利用清查出的新增耕地,发展瓜蒌籽特色产业,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500元。春秋乡文冲村借势乡域特色研学小镇建设,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改造后的研学基地和民宿群吸引了游客,激活了当地经济。

厘清“数据账”,完善“制度账”,才能更好盘活增效、惠及民生。舒城县各村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处处闲置资产被成功激活,转化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引擎。(江敏)

手机版 | 电脑版

© 中共淮南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淮南市监察委员会

ICP备案:皖ICP备17004807号-2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http://www.ye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