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观看《国家监察》有感

时间:2020-01-14 09:15    来源:淮南市纪检监察网   作者:大通区纪委  
     打印

反映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成效的五集纪实专题片《国家监察》正在热播。作为一名从检察院转隶到纪委监委的干部,作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亲历者,结合专题片,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感受。

一、顶层设计的制度优势。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郭海涉嫌严重违纪、失职渎职案各部门重复调查、欠拖不决的尴尬局面,充分暴露了之前监察范围过窄、反腐败力量分散、纪法衔接不畅等体制机制的弊端。

这些弊端的产生,既涉及各部门职能定位不准的问题,也涉及案件管辖权不明的问题;既有纪律层面的问题,也有法律层面的问题,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管辖权争议和法律调整滞后等问题,如果执纪执法部门照本宣科,往往会使一些违纪违法分子被归为“盲点”或进入“公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举旗定向,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统筹谋划,作出顶层设计,通过先试点再普及的举措,全面推动监察体制改革稳步发展。至2018年2月,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全部组建完成,纪委监委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既优化整合了办案资源配置,又加强了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既填补了制度漏洞和监督空白,又彰显了党中央以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决心和勇气。

二、监察措施的全要素适用。贵州原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晓光严重违纪、瞒天过海、毁灭证据、对抗组织调查及贪污受贿、操纵内幕信息案的发生,在全国开启了监察法出台后,中管干部被留置审查的先河,同时也是对新组建的监察委员会的一次重大考验。

如何把监察法规定的12项调查措施,全方位全要素的适用于审查调查全过程,如何把握党纪政务处理的方式,如何固定扎实证据,如何把证据的取得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如何体现以审判为中心的取证意图,如何实现纪法衔接,法法衔接的无缝对接,如何实现查办案件的政治效果、纪检效果和社会效果等等,这一切的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有幸成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参与者和见证人。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要加强学习,努力补齐短板,摒弃以往陈旧的执法理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深化运用“四种形态”,规范适用调查措施,以时不我待的精神面貌全身心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

三、监察监督的震慑威力。全国人大原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委原书记秦光荣的投案自首不是个例,而是随着反腐败压倒性态势逐渐形成,即政策感召之下的结果,也是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体现。

我们的原则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而不是要把人一棍子打死。很多党员领导干部未能把持住自己,在生活上贪图享受、爱慕虚荣,未能抵住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在糖衣炮弹弹面前丧失了自我,亦或是为了亲属朋友所托,为了所谓的面子、政绩,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从而在违纪和违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究其原因还是在党性方面出了问题,丧失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忘了初心、失了本心。

面对迷途知返、认错悔罪的违纪违法对象,我们一定要体现政策给其出路,并综合考量当事人的违纪违法情节,配合调查的态度、认罪悔罪表现,依纪依法作出相应处理,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组织的严管与厚爱。这是我们实现惩治极少数教育大多数的目的,也是深化监察体制改革的本义和初衷。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http://www.yeecms.com/)